news center
港口是經濟運行的“晴雨表”,新華社記者近日走訪上海港、寧波港、蘇州港、廣州港、連云港港等五大港口,透過這些“窗口”,觸摸經濟脈搏。
蘇州港地處長江入海口咽喉地帶,以3.8億噸的年貨物吞吐量位列國內內河第一大港。記者走訪時,卻未見到以往貨輪成群等待進港的場面。幾公里長的岸線放眼望去只有兩三只小型貨船在裝卸貨物,貨場里鮮見運貨車來往。“看一個港口景氣不景氣,只需看橋吊是否繁忙、靠港船只多不多、集裝箱滿不滿就可,眼下的情況不算樂觀。”蘇州市交通局港口處處長徐明華指著遠處江面對記者說,“經濟好的時候,很多船到港后根本靠不了岸,必須在幾里外就拋錨‘等位’,有時一等就要半天。”
就在今年一季度,蘇州港太倉港區(qū)的集裝箱吞吐量還保持著30%以上的大幅增長,高于許多同類港口,然而5月份開始,港口的貨物吞吐量出現增速下滑,前5個月增幅比一季度收窄9個百分點。港口相關負責人預計,下半年完成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可能在此基礎上繼續(xù)收窄。
站在蘇州港太倉港區(qū)和張家港港區(qū)的碼頭上,空氣中飄來陣陣的木材清香味,仔細尋去,千余平方米的貨場上隨處可見堆放整齊的木材。“原來木材到港很快就被貼上標簽,被下游企業(yè)和單位提走,現在是貨到了一兩周都沒人提。”港口一位負責人說。“以前是船等碼頭,眼下是碼頭等船。”連云港港口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喻振東向記者表達了相似的感受。與國內其他許多能源類港口情況相似,在連云港港的碼頭周圍,紅色的鐵礦砂和烏黑的煤炭堆疊在一起,數十臺紅色的大型橋吊略顯“清閑”。“港口貨物吞吐量增幅回落與我國外貿整體趨勢是同步的。”在上海國際港務集團大樓29層的會議室里,集團總裁諸葛宇杰對記者說,“總體運行平穩(wěn),但要看到外部風險猶存”。
記者在調研中發(fā)現,前5個月,多數港口經濟運行基本平穩(wěn),但港口吞吐量增幅比去年同期普遍有不同幅度收窄。以連云港港為例,上半年吞吐量同比增幅為14.56%,比去年同期增幅收窄近8個百分點;上海港預計今年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僅為個位數,相比之下,去年這一數據接近兩位數;前5個月,寧波港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0%,比去年同期增幅縮窄6.2個百分點。
與之相比,也有部分港口顯現出不同的氣象。
廣州港集團副總經理蔡錦龍介紹說,前5個月,集團貨物吞吐量同比增長13.6%,增幅比去年同期擴大了7.4個百分點。集裝箱吞吐量同比增長17.7%。
這種增長不但得益于廣州港貿易產品豐富、結構較為合理,更得益于非洲、東南亞地區(qū)及俄羅斯等國家市場需求的增加,彌補了對歐貿易的不足,保持了港口平穩(wěn)運行。